跳至內容

【同學分享】臺灣東南亞移民工黑工問題-林思敏

文/林思敏

  在看完這部電影後,上網查了一下電影上映的時間是2000年,會在該時空背景下製作這部電影即表示,當時的社會存在著類似的移工議題,以此作為對社會的一種警惕。不過將時間拉回到今日,經過20幾年的時間,依舊會發現到電影中的許多移工議題,直至今日依舊存在著。現今對於移工的工作福祉有所進步嗎?我覺得是有待考證與思考的……

  先回到電影本身,關於將電影名稱取名為《麵包與玫瑰》的原因,我個人認為「麵包」指的是金錢(即勞工的薪資),而「玫瑰」則指的是人權,我認為雖然這些移工做這些工作確實是有獲得薪資報酬,但是從劇情中上司對該族群的看法與態度,是把這些移工視為次等公民來看,根本不把他們一視同仁,所謂的公平正義、對人格的尊重在這家清潔公司是難以觀察出的。(後來上網查後發現有人將玫瑰意旨為尊嚴)。

  其中一位墨西哥籍移工的言語:「人穿了制服就會隱形」,這句話多少能印證這些移工不被受到尊重或是被忽視的情況,甚至更激進一點的言論,是不被當作一個人來看待的例證。但是因為有這些所謂「隱形的英雄」,搭乘電梯的人們才能安全地於這棟大樓上下移動,而使用者卻視他們為空氣。是的,這是移工們的工作內容,必須做這些事才能有薪資,但是在這不受尊重的環境下做著領有薪資的工作,久而久之對這些移工內心造成的不適感、被歧視感會增加,進而使其心理層面受損。

  而在聽到此台詞的當下,讓我聯想起一個痛心的實例,就是在國道六號興建的時候曾發生過鋼架崩塌意外,導致六名印尼籍移工過世。這些移工的工作內容都是做些台灣人不願意做的高度危險性工作,但這些工作內容卻一定要有人去做才能確保工程的運作,使工程能在預想時間內完工,以提供我們更便利的交通網絡,於是就由這些移工來接下這「重責大任」。然而在施工時發生工安意外的當下,卻沒有人知道這些默默付出、替我們未來創造便捷生活的移工其真實姓名,只知道他們的綽號而已,而我們能做的好像也就是在事發後給予他們無名英雄的名號罷了。

  其實這些無名英雄的付出不只該項工程,這些移工可以說是協助我們社會運作的關鍵螺絲釘,沒有他們的存在,一些需要勞力付出的工作就會沒人去做,社會運作會就此停擺。但就過往的經驗,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跟移工相關的新聞會是偏負面的,而什麼時候我們才會特別去關注他們,給予他們尊重呢?想必又會是發生類似的工安意外,我們才會再去省思、感謝他們的付出吧?但無論是移工還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人,在職場或社會上獲得基本尊重是理所當然的……

 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是,在劇情後半段一群在唱歌表達內心苦悶時的場景。若不仔細聽歌詞會單純以為這是首節奏輕盈的歌曲,但這些移工卻是用著這首輕快節奏的歌曲,歌頌著自己工作上遭遇到所謂不幸的情況,在聽得當下可說是相當的諷刺。看過歌詞就會發現歌詞描述的情況,或多或少滿適用於台灣的東南亞籍移工,他們得學好當地的語言才能有能力和雇主抗衡,不然會因語言溝通能力不佳、聽不懂工作指令遭受到雇主的欺壓或是辱罵。確實這些移工是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才能上工,但我認為把語言學好這件事不單完全是移工的責任,雇主也應當提供一些管道或方法來加強移工的語言能力,否則得請雇主再多挪預算於人力資本上,去聘雇本國籍勞工或是語言能力更佳的移工。


【同學分享】越南咖啡小農全球化及體驗-蘇婉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