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
【老師回饋】台灣東南亞移民工的移動路徑與能動性

文/宋碧娟老師

體驗學習「乒乓球金字塔」教學回饋:

現場的活動反思討論:

1.    你們覺得哪個形狀最具有彈性?為什麼?

2.    你們覺得哪個形狀最難處理?為什麼?

  同學們在活動中覺得2顆的組合形狀最具有彈性,這很像是一個人的能動性,你想怎麼放,似乎都行,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。

  在活動中,大家覺得六顆一組的形狀最難處理,有如結構困境,在過程中有沒有很想拆了它的衝動呢?

  但如果我們理解問題本質或分析各種因素,其實我們反而可以運用結構去解決問題。例如,曾嬿芬老師提出是因為國族主義、國族政治,所以才讓國家菁英作出的移工政策綁住了移工,讓他們成為臺灣階層化下的底層他者,那我們同樣也能用政策去鬆綁移工。

  在勞資關係裡,這個三角形也象徵著政府、勞方、資方的三角關係,其實三角關係如果平衡,三方都得利。有些人認為政府是六顆球,沒有彈性,但卻在關係中帶來一些穩定性。有些個體感覺很彈性,卻也很容易脫離主體,其實也可以組成工會、團體,變成六顆球,增強在生產關係中對政府、企業的協商能力。

 

體驗學習「棋盤迷宮」教學回饋

現場的活動反思討論:

1.沒有參考經驗,在摸索前進的過程,有人可以分享一下當時的感受嗎?

2.是誰決定把路徑記錄下來的?這種記錄很像什麼?

3.有沒有人願意分享,走出棋盤的行為很像是什麼?

  這個活動叫作棋盤迷宮,出發這條線象徵他們進入到臺灣社會,對面那條線則是象徵他們已經到達融入臺灣社會的狀態。

  在進入臺灣後,移民工他們可能會遭遇到很多困境,在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摸索的過程中,經常是進進退退的。

  而想要順利融入臺灣社會,展現他們的能動性,他們經常必須要參考前人成功的路徑。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的時候,則必須要經過很多回的嘗試。

其實突破框架很像是問題解決的創意!

  在臺灣,關於越南NGO組織,很多人會想到阮文雄神父,阮神父對臺灣越南移工來說是很重要的存在,我也曾去他的組織拜訪過他(桃園市/天主教新竹教區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),有些想法也深受他的啟發。

  越南阮神父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的時候,曾說過:移工輸出國與輸入國的仲介制度都有問題….不過,台灣勞動部責無旁貸,不能只引進移工,卻不監督也不管理,讓問題持續惡化….

  很多記者或媒體又衍生討論出仲介費就是移工逃跑的根源,廢除私人仲介,改為國對國仲介,才能解決逃跑的問題。但是不是真的這樣就能解決呢?

  如果私人仲介還存在,但透過RBA責任商業聯盟的制度,或未來ESG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,讓仲介改變服務的對象,是不是也能解決相關的問題呢?

  再者,為什麼逃跑還有活路,主要是臺灣很多無法申請移工的產業也有嚴重的缺工問題,所以他們逃跑了,反而能賺到更多的錢。

  我聽過移工有一個說法,他說,你們台灣人有度假打工,我現在第七年了,我的心態就是度假打工,我想要把台灣好玩的地方都走一遍。如果我們有種是像澳洲度假打工制度呢?這種打工制度沒有仲介費,只是簽證要申請,但工資也不規範,由市場決定,限農、 漁、林、牧、建築及北領地觀光旅宿業,讓仲工自己申請簽證,來了之後自己找工作,邊工作邊旅行,不用躲來躲去,可不可能也是一種改善方案呢?

  還有,為什麼一定只有特定的產業,才能拿到申請移工的資格呢?有哪些產業或事業單位是抗拒移工的引進呢?抗拒的因素又有哪些呢?

  「突破框架」就是我們要經常去思考,有沒有什麼路徑,可能不是在傳統的道路上,是一個創意的、突破性的解決方案。

  我們安排了4/16講座(移工仲介的前世與今生),和金屬製造業的移地學習的活動(中龍鋼鐵),期待同學能夠進行更多層面的思考和觀察。


【老師回饋】遷移過程中的忙與茫